“四感四鐵四特”故事丨鄭金雷:書寫黃河故道邊的振興答卷

發布時間:2025-08-06
來源:黨群工作部

在商丘市虞城縣劉集村,黃河故道旁的田間地頭里,一個黝黑身影已與這片土地融為一體,他就是河南鐵建投集團駐劉集村第一書記鄭金雷。2025年,正值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關鍵之年,鄭金雷帶著組織的囑托和滿腔熱忱,撲下身子深深扎根劉集村。

守護民心 勇擔使命與責任

初到劉集村,鄭金雷的心頭沉甸甸的。3800多口人,脫貧戶、監測戶不少,返貧致貧的風險像懸在頭頂的劍?!耙欢ú荒茏尫地氈仑毜那闆r大范圍出現!”行李還未歸整,鄭金雷就揣起筆記本和鋼筆,開始對困難家庭進行走訪。他仔細傾聽脫貧監測戶的每一筆收入支出,認真記錄殘疾村民的每一處生活不便,關切詢問五保老人的住房安全……厚厚的筆記本,很快寫滿了村情民意。他知道,精準掌握情況,是守護好脫貧成果、扛起責任的第一步。

守護民心,是鄭金雷駐村工作的核心。為了讓154名外出務工村民盡快拿到4.7萬元的交通補貼,他和工作隊開啟了“連軸轉”模式。駐村辦公室里燈火通明,常常持續到深夜,桌上堆滿了申請表格,鄭金雷雙眼熬得通紅,卻依然一絲不茍地核對信息,一遍遍耐心指導村民填寫。連續高強度的工作,是對身體和精神的巨大考驗,當他聽到補貼款最終打入村民賬戶時,盡管身心疲憊,鄭金雷卻欣慰地笑了起來。

為應對極端天氣,他挨家挨戶用通俗易懂的話語講解農業保險的好處,協助村“兩委”加大普及力度。他的堅持,讓全村參保率躍升至65%以上,為鄉親們的收成筑起了一道風險屏障。

建強堡壘 激活鄉村“紅細胞”

“問渠那得清如許?為有源頭活水來?!编嵔鹄讓Ⅻh建視作鄉村振興之渠的源頭。他挨家挨戶走訪黨員,無論是在行動不便的老黨員家中,還是與遠在他鄉的年輕黨員視頻連線時,都有他的身影。通過一次次深入談心,鄭金雷聽到了黨員們的心聲,也摸清了組織建設存在的薄弱環節。

他立刻行動。組織生活不再流于形式,重溫入黨誓詞時,他帶頭挺直腰板,聲音洪亮堅定,喚醒黨員的榮譽感;增設的“獻言獻策”環節,讓會議室里一次次響起熱烈的討論聲;無論是學習中央八項規定精神還是防洪抗旱部署,每一次組織生活都要做到精心組織、注重實效。

看到不少年輕黨員因在外務工無法回村,他四處奔走籌措資金,為村室裝上了視頻會議系統。當屏幕亮起,遠方的黨員驚喜地喊:“鄭書記,俺們也能‘回家’開會了!”黨員參會率提升兩倍的背后,大家的心緊緊凝聚在一起。如今,從返貧監測到圖斑整治,從“三夏”搶收到防汛一線,佩戴黨徽的身影,成了劉集村最可靠的底色。

繪就藍圖 規劃引領加速發展

“村里建得太亂了!”這是鄭金雷聽得最多的嘆息。作為鄉政府駐地,劉集村卻難題如山,冷清的開發區、擁堵雜亂的主干道、逢雨必澇的溝渠、污染發臭的坑塘、想發展卻沒有建設用地……

鄭金雷沒有退縮,他卷起褲腿,拿起地圖和測量儀,一頭扎進了田間地頭。泥濘的土路上,他一步一個腳印地測量;散發著異味的坑塘邊,他仔細排查污染源;老舊的橋涵下,他仔細勘察結構隱患。為了摸清全村路燈狀況,他多次在深夜12點后,打著手電筒,帶領工作隊員穿行在寂靜漆黑的村道上,在本子上精準記錄下每一處需要路燈照明的位置。腳上的泥土、深夜的寒露,都化作了手中那份沉甸甸的規劃藍圖。

為爭取資金,鄭金雷多方協調,據理力爭,最終50萬專項資金落地,3座關鍵防洪橋梁即將破土動工。更難的,是破解“地荒”,為解決產業發展用地難題,他前瞻布局產業規劃,積極對接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單位,帶領當地黨員干部多次前往有關部門協調優化村鎮開發邊界,擴大村里建設用地范圍,為未來村里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用地保障。村支書看到新規劃時,激動地拍著鄭金雷的肩膀說:“鄭書記,橋有了、地有了,咱村有奔頭了!”

產業振興 打造鄉村發展根基

產業興,鄉村才有未來。走進劉集村扶貧車間,60多名婦女正忙著加工束腹帶,縫紉機聲里透著增收的喜悅?!斑@里曾堆了8年雜物,是鄭書記拉著我們清庫房、改線路,還引來投資企業。”村民張大姐算著賬,“每月4000多塊,在家門口就可以上班,我們真的感謝他!”

鄭金雷來到劉集村后,積極協調村“兩委”,對扶貧車間進行消防安全升級改造和招商引資工作。今年4月底,沉寂的車間重新響起機器的轟鳴,60多名留守婦女在家門口找到了工作,預計年增收260萬元。為讓企業留得住、發展好,鄭金雷請來集團安全專家,手把手教消防技能,車間 “安全承諾簽名墻” 密密麻麻簽滿了名字。

為了更大程度地做好“土特產”文章,提高土地單產收益,惠及更多村民,鄭金雷正積極對接現代農業企業,依托虞城縣獨特的“兩糧一菜”種植模式,洽談薺菜種植、小麥育種、玉米青貯、土地流轉等工作,助推劉集村現代高效農業生產。

站在黃河故道旁,鄭金雷的目光掠過眼前的田野,心中的藍圖漸次鋪展:從建強“兩委”班子筑牢組織根基,到織密返貧防線守牢民生底線,再到建設宜居、平安、法治、文明的孝善之鄉;同步科學規劃產業路徑,推動土地整合,延伸“兩糧一菜”產業鏈條,構建“龍頭企業+村集體+農戶”的共贏模式……以科學嚴謹的思路求解“振興方程式”,讓青春在黃河故道的麥浪里拔節生長。